起镬,倒入新买的植物油,等油锅冒烟时,就酥炸食材或爆香葱蒜……如果你每天都这样用油,而且自认很健康,不仅过时还很危险,赶快来学习真正健康的用油法!
食油是煎煮炸炒的必备佐料。加点油,炒出来的蔬菜色泽翠绿、味道芳香,而炸鸡、炸薯条、炸香蕉等更让人食指大动。也因本地美食几乎用油成痴,造成近10年来肥胖人口激增80%,吓得卫生部急忙踩刹车,要全民一起来减肥,进而减少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压等非传染性疾病。
[ 适当用油的好处 ]
不过,把油或脂肪当作健康大敌实在不公平,因为正确、聪明而适当地用油的确有好处,其中就包括:
● 保护重要器官:每一克油脂除了提供9大卡热量,还能保护内脏,提供类似软垫的缓冲和防震作用,也可减少身体对低温的敏感度。
● 帮助脂溶性维生素吸收:脂肪会携带脂溶性维生素(如维生素A、D、E、K)进入小肠,帮助吸收。倘若小肠生病或脂肪消化酵素受到抑制,上述维生素就会和脂肪一起进入大肠,随粪便排出体外。
● 提供必需脂肪酸:这是当中的关键。人体所需的50种必要营养素(泛指身体无法自行制造,而需从食物摄取的物质)包括维生素、矿物质、来自蛋白质的氨基酸以及必需脂肪酸(EFAs, Essential Fatty Acids)。而必需脂肪酸有2种,即?琢-亚麻油酸(Omega-3)和?琢-亚油酸(Omega-6),它们能增加代谢率、帮助脑部发展运作、保护免疫系统中的基因,并帮助运输胆固醇,降低三酸甘油酯和血脂。
[ 你用对烹饪方法了吗?]
科学上确定,油吃太多有害健康,但地中海国家人民大量吃橄榄油和鱼类、爱斯基摩人多生食鱼油、海豹油等,其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却十分低。台湾自然医学医生陈俊旭在《 吃错了,当然会生病 》书中因此写道:“问题不在于油吃得多不多,而在于吃的是好油还是坏油。”即使是好油,若制作或烹饪方法错误,也会把它变成不健康的坏油。
加拿大脂肪和胆固醇专家吴铎博士(Dr Udo Erasmus)指出,食油是非常敏感的物质,容易受氧气、光线和热力破坏。若以170℃至200℃之间的高温油炸食物,食油会发生氧化、水解和热聚合反应,产生氧化物、游离脂肪酸(FFA)和总极性物质(PC,Polar Compounds);尤其PC物质超过25%就会危害人体。
吴铎博士强调,油一旦加热甚至冒烟,就表示其分子结构已改变,但自然界本来并没有油炸食物,因此身体是无法代谢这些变异分子的。因此,他不鼓励民众油炸食物,并抛出耐人寻味的话:“你去炸油,油也会炸你(If you fry oil, the oil will fry you)”,说明人们处理食物的方式将反馈至身体。
要国人戒断人间美味谈何容易,但我们至少可以先调整用油观念,找回用油的健康法则。
关键1:别让油温超过冒烟点
现代人渐渐舍弃老一辈爱用的猪油,转用玉米油、葵花油、大豆油等植物油来大火炒菜,甚至炸食物,做了错误示范;因为任何油下锅后,达到一定温度都会开始冒烟变质,这个临界点就是“冒烟点”(Smoke Point)。
一般市售的各类精制油(refined oil)除去了水分、杂质和不稳定的营养成分,得以延长贮藏期,而且冒烟点都提升至允许油炸的程度。但陈俊旭医生提醒,精制要经历高温高压过程,油脂早已遇热变质,倒不如选用一样适合炒炸的未精制椰子油和棕榈油。
台湾生机饮食专家王明勇接受本刊访问时表示,每个家庭至少得准备三种油,分别应付煎炸、油水炒和凉拌用途,并且建议国人在家实行“油水炒”,“传统炒菜都下锅顺序是油、菜、水,但其实最好是水、菜、油,”借助水的沸腾温度来控制锅内温度,炒菜时就能避免油类变质,也避开了证实能致癌的油烟。
外食族若戒不了路边摊的油炸食物,可观察店家炸油的颜色、味道和浓稠度,来判定是否有良好炸油作业。若店家持续使用回锅油,食油里的FFA和PC会增加、氧化程度更剧烈,造成冒烟点不断降低、传出臭油味、油变得浓稠而颜色变深等。这种店家生产的食物还是少碰为妙。
● 测油温Tips:
油炸食物前把木筷插进油中,若木筷边缘开始冒泡,表示油温已达140℃,随冒泡频率提升可达180℃。若使用冒烟点低的食油,这时候油面就会冒烟,表示油已经变质了。
关键2:专家建议少用 氧化油精制油氢化油
食油遇热氧化,会产生自由基和致癌物已经不是新鲜事。食油的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酯(Trigylceride),油炸时经高热分解成甘油后,又会脱水氧化形成可诱发癌症的丙烯醛(Acrolein)。所幸大量蔬果和适度运动可以中和掉这些缺点。陈俊旭医生建议,尽量少吃油炸食物,并将食油存放在阴凉处,避免阳光照射氧化即可。
[ 精制食油的弊端 ]
精制油和氢化油的问题相对较严重。吴铎博士就透露了精制食油的弊端:“在高温高压精制时,人们靠180℃到250℃的高热环境去除食油杂质,当中有1%(相当于6千万兆)的脂肪酸分子会产生化学变化,能够妨碍人体正常细胞的机能运作。”
王明勇则认为,精制油去除不良杂质,却连营养素也被“精制掉”,厂家甚至可能加入一些添加物,让油脂颜色气味更好、容易保存,因此这些油不算是好油。
“但最糟糕的还是氢化油,”王明勇指出,因应现代人“吃植物油比较好”的观念,制造业者为保存容易氧化的植物油,于是加氢硬化(hydrogenate);但这种“假油”含反式脂肪酸,会增加体内的坏胆固醇。他经常在各大讲座上实验,双手分别涂上一般食油和氢化油(或人造黄油margarine),结果15分钟后部分食油被吸收,氢化油却没有异样。
吴铎博士也表明,必需脂肪酸经氢化后就扭转成反式脂肪酸,出现在人造奶油、酥油(shortening)和半氢化菜油等,“摄取了会倍增患上心脏病的几率,干扰生殖系统,降低肝脏的解毒功能等。”
关键3 :均衡摄取Omega 3和6
在有机和健康风气吹拂下,妈妈们爱上植物油,甚至专情于特定一种油脂如橄榄油、亚麻籽油、葡萄籽油,但当中存有必需脂肪酸摄取不平衡的隐忧。
日本消化道外科医生济阳高穗则在《吃掉癌症》一书中阐明,必需脂肪酸摄取失衡会造成问题,特别是过量摄取富含Omega 6的大豆油、玉米油、棉花籽油等,会促发过敏或癌症等慢性病,应另外摄取含Omega 3的橄榄油、麻油、菜籽油来平衡。
这种失衡情况也得到吴铎博士的证实。他发现,自1900年后,人们摄取的Omega-6超出标准量的20倍,Omega 3却只有标准的1/6。“Omega 3可以改善退化性疾病,但它也相对稀有而敏感,比Omega 6敏感5倍,但在身体吸收率方面却快4倍。”他建议,人们可依体重每25公斤摄取1汤匙油脂,再以2:1的比例摄取Omega 3和Omega 6为佳。
王明勇经常到全球各地推广巴维德饮食法(Budwig diet),即混合自制酸奶及Omega 3含量达50%以上的15cc亚麻籽油,再加入水果干和坚果。他说,现代人摄取坚果、鱼类和Omega 6成分较高的植物油,忽略Omega 3的摄取,“很多癌症病人体内都没有足量的Omega 3。”他认为,身体累积精制氢化的坏油,应靠好油来代谢这些脂溶性毒素。
不过,吴铎博士提醒,亚麻籽油的Omega 3和6比例是4:1,单用这种油就失衡了。他也另外提及橄榄油:“橄榄油适合肝脏利用,用来凉拌最好,但它的Omega 3和6的含量太低,最好同时摄取其他好油。”
[ 留意混合比例 ]
那市面上近来出现少数混合油(Oil Blend),参入各类植物油,是否就可单用?吴铎博士回应,大部分芝麻油和葵花油都会精制;若要使用得确保油脂是未精制的,并留意混合比例,才能知道是否符合人体需求。
**更多图文,请翻阅第216期《大家健康》封面故事。
健康用油不能不知3大关键